
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
今日头条刊登的《一个加沙家庭的循环日常:在枪声与废墟中,寻找食物与水》,用文字勾勒出一幅令人窒息的生存图景:赛义德一家十口挤在加沙城的废墟里,没有屋顶遮挡风雨,每天花大量时间寻找木柴和水,援助物资因封锁难以进入,只能靠“碰运气”讨生活。这样的日常,不是某一个家庭的特例,而是200多万加沙民众的“集体循环”。当“寻找食物与水”成为生存的核心命题,当“枪声”与“废墟”成为生活的背景音,加沙的人道危机早已超越了“灾难”的范畴,成为一场关于“正义”“责任”与“人性”的拷问。

图据今日头条
一、停火协议:为何是“易碎品”?
加沙的停火,从来不是“和平的开始”,而是“冲突的间歇”。自2023年10月冲突爆发以来,多轮停火协议先后签署,却又先后破裂,其“易碎性”源于三大无法解决的矛盾:
其一,协议内容的“临时性”与“模糊性”。几乎所有停火协议都聚焦于“短期目标”——比如交换被扣押人员、允许少量援助进入,却从未触及“哈马斯解除武装”“以色列撤军”“加沙战后治理”等核心问题。这种“头痛医头”的解决方式,注定了协议的“不可持续性”。正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所长秦天所言:“停火协议是以双方释放被扣押人员为主的临时安排,并未解决哈马斯解除武装等关键问题,双方都没有真正放弃对抗的目标。”
其二,双方的“互信缺失”与“利益博弈”。以色列将哈马斯视为“恐怖组织”,认为其“不会遵守协议”,因此始终保留“军事打击的权利”;哈马斯则将以色列的“停火”视为“缓兵之计”,担心“解除武装后失去对抗资本”。这种“零和博弈”的思维,让双方都无法真正放下戒备。比如,2025年10月的停火协议生效后,以色列以“哈马斯违反协议”为由,多次发动袭击;哈马斯则指责以色列“拖延开放口岸”“阻碍援助”,双方陷入“互相指责”的恶性循环。
其三,外部调解的“乏力”与“偏袒”。美国作为“调解方”,始终站在以色列一边,将“以色列的安全利益”置于“加沙民众的生存权”之上。比如,美国多次否决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加沙停火的决议,甚至在加沙饥荒期间,仍允许以色列限制援助进入。这种“偏袒性”的调解,让停火协议失去了“公正性”,难以得到双方的真正认可。

煮咖啡
二、国际援助:为何救不了加沙?
当加沙民众“为了一袋面粉排队数小时”,当“一升食用油价格翻11倍”,国际社会捐赠的“亿万吨物资”,为何无法到达民众手中?答案藏在“政治化操作”“分发障碍”与“体系崩溃”的三重枷锁里:
首先,援助的“政治化”与“工具化”。以色列将“人道主义援助”视为“与哈马斯博弈的工具”,通过“限制援助数量”“拖延开放口岸”“检查物资”等方式,削弱哈马斯的影响力。比如,以色列要求“所有援助物资必须经过三重检查”,导致大量物资在边境积压;甚至以“哈马斯囤积物资”为由,拒绝开放拉法口岸,让急需的食品、药品无法进入加沙。
其次,分发机制的“失效”与“危险”。即使援助物资进入加沙,分发过程也充满“危险”与“混乱”。以色列的军事行动破坏了加沙的交通网络,从南部拉法到北部加沙城的路程,原本需要45分钟,现在却需要“几个小时”;人道主义工作者无法安全穿过加沙,联合国运送援助的卡车多次遭到以色列炮火袭击,160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在加沙遇害。
更关键的是,加沙经济体系的“崩溃”。持续的冲突让加沙的银行、货币、市场完全瘫痪:55家银行分行被毁,94台ATM仅剩3台能运转,民众的存款变成“无法兑现的数字”;新谢克尔纸币磨损不堪,现存钞票无法使用,电子支付因没有电力而失效,催生了“黑市兑换”——佣金高达40%甚至55%,教师月薪200美元,换成现金后只剩100美元不到。
经济的崩溃,让“援助物资”无法转化为“民众的生存保障”。比如,世界粮食计划署(WFP)平均每天为加沙供应750吨粮食,但实际需求约为2000吨,缺口巨大;即使援助进入,民众也因“没有现金”无法购买,只能陷入“要么冒死领援助,要么饿死在家中”的两难。

被破坏的民宅
三、物价飞涨:为何成为“生存的枷锁”?
加沙的物价,早已脱离了“市场规律”,成为“战争的工具”。自2023年10月冲突爆发以来,物价持续飞涨:一袋30公斤的面粉价格从战前8英镑涨到325英镑,一升食用油翻了11倍,一公斤糖涨到10谢克尔(约3美元),价格较冲突前上涨了1400%。
物价飞涨的根源,在于“供给端的中断”与“需求端的崩溃”:
供给端,以色列的“全面封锁”切断了加沙的“生存来源”。加沙98%的食品、药品、燃料依赖外界输入,而以色列的封锁让“所有物资无法进入”。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指出,加沙的农业体系已完全崩溃:近七成农田被毁,超过七成果树被焚毁,95%的牛、至少50%的羊死亡,本地农产品急剧减少,民众只能依赖“昂贵的进口物资”。
需求端,民众的“购买力崩溃”与“恐慌性抢购”推高了物价。由于“没有现金”,民众只能靠“以物易物”生存——一袋糖换一瓶油,一罐奶粉换鹰嘴豆,价格全凭“猜测”;即使有现金,也因“物价飞涨”而“买不起”。育有七子女的伊曼·贾巴里,排了两天队拿到400谢克尔(约120美元),却连孩子的奶粉都买不起。
更残酷的是,黑市的“投机”与“剥削”。由于“正规渠道”无法满足需求,黑市成为“生存的唯一选择”,而投机者则趁机“哄抬物价”,将“援助物资”转化为“牟利的工具”。比如,原本5%的兑换佣金,如今飙升至55%,民众的“生存成本”被进一步抬高。

取水
结语:加沙的“循环”,需要“打破”
今日头条报道的“循环日常”,不是“自然的结果”,而是“人为的悲剧”。加沙的停火“易碎”,因为“和平”从未被真正重视;国际援助“无效”,因为“政治利益”凌驾于“人道主义”之上;物价“飞涨”,因为“战争”摧毁了“生存的基础”。
当“寻找食物与水”成为生存的核心,当“枪声”与“废墟”成为生活的常态,加沙的民众需要的不是“临时的援助”,而是“真正的和平”。这需要国际社会“超越政治博弈”,推动停火协议的“实质性执行”;需要以色列“解除封锁”,让援助物资“自由进入”;需要哈马斯“放下武器”,让加沙民众“重建家园”。
否则,加沙的“循环日常”,将继续成为“人类良知的耻辱”。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